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也是孩子長期的老師,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影響甚至要大于學校教育的影響,畢竟孩子跟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要遠超跟老師待在一起的時間,父母的言行舉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。
現實生活中,家長獨自帶孩子出門,上廁所往往成了一個難題。但不少家長出于安全考慮,會選擇孩子進去與其性別不一致的廁所。家長帶異性孩子在公共廁所如廁,到底該依孩子性別,還是家長性別?
不少家長出于安全考慮,會選擇孩子進去與其性別不一致的廁所。
父母都不太避諱,覺得是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,可是,如果在外面還這樣不「避嫌」的話,就會給別人帶來困擾。
3歲男童在女廁門口等媽媽,卻被50歲大媽怒斥
事情發生在寶媽小文和自己的3歲兒子布丁身上!
有一次,寶媽小文帶著3歲的兒子逛完街,回家的時候,需要坐捷運,但是小文突然感覺到肚子有點痛,所以就帶著3歲的兒子,進了女衛生間。
按理說,沒有什麼大驚小怪,因為捷運的衛生間,都是有門的,而孩子因為只有3歲,小文就把孩子帶了進去,讓布丁在門外面等著自己。
讓人沒想到的是,一名50歲左右的大媽,從衛生間出來的時候,看到了布丁一個人在外面,當場就怒斥孩子:「不要臉,這麼小就不學好,真沒教養,父母都是怎麼教的,長大還得了……」
3歲的孩子,哪裡見過這種陣仗,當場就被嚇哭了,聽見動靜,小文趕忙從廁所走了出來。
看著害怕哭泣的孩子,小文趕忙把孩子摟在了懷裡,並安慰孩子沒有事,然後沖著大媽說:「我家孩子怎麼不要臉了,這是有門的,他又看不到你上廁所的樣子?」
聽見這話,那大媽是直接大罵道:「這是女廁所,你帶孩子進來,還有理了?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……」
小文回應說:「第一,他是個孩子,才3歲,第二,這是有門的衛生間,沒你想的那麼壞,第三,你這年齡也有孫子了吧,你平常也這樣說你孫子嗎」?
聽見小文的話,大媽一時之間有些語塞,嘴裡嘟嘟囔囔地說了幾句,隨後就走出了衛生間。
關于這件事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說法,了解一下:
@開心果媽媽:這個大媽,可能是到更年期了吧,那種衛生間,一般都是門式的,那就不能上廁所了唄,有點上綱上線了。
@果兒:我覺得在教育方面,就得從娃娃抓起,帶男孩子去女衛生間,就算有門,也有些不妥,要知道現在正式教育孩子的關鍵時間,現在沒有做好示范,就會給以後教育增加難度。
@平平:在捷運呢,孩子才只有3歲,不跟著媽媽,去哪裡,稍不留神孩子就不見了,怎麼辦?這大媽有點太不通情達理了吧。
每個人對這件事情,都有不同的看法,但是在小妹看來,這名寶媽的做法並沒有錯,畢竟是公共場合,孩子的安全可能更加重要,而且還在門外面,其實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嚴重。
不過,孩子的教育,是我們家長需要關注的問題就得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著手。
我們都知道,孩子的模仿力和學習力,都非常之強,而在3歲之前,一些觀念和習慣的養成,主要來自于父母,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,就應該從小事上,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。
所謂「男大避母、女大避父」,是有一定的道理的,但是很多家長都把這句話當成一句空話,並沒有這麼做。
事實上,在家裡一定要做好這些避諱,比如說換衣服要關門,上衛生間要上鎖等等,最大程度上,避免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一些尷尬,也儘可能從小讓孩子知道男女有別的道理。
所以,像是一些場所,比如說衛生間、澡堂、更衣室等等,都要最大程度上避免異性孩子的進入,當然有時候別無他法,也要注意做好規避。
小妹有話說:在很多時候,寶媽也不想把兒子帶進女廁所。她們也知道會造成一定的不方便。也擔心讓兒子進女廁,會給他帶來不好的影響。但寶媽們也沒有辦法。一個人帶孩子出去,是不敢把他放在廁所門口的。萬一一個不留神孩子不見了怎麼辦?說是陌生地方的廁所門口,就連在家門口,寶媽都看得緊緊的。她們必須保證孩子一直在自己眼前,就算上廁所也不能懈怠一刻。因為相比兒子不見了,把孩子帶進女廁是更為明智的選擇。所以寶媽們帶男孩進女廁,也挺無奈的。